◎本报全媒体记者孟祥通讯员谈建荣孙劲松
北望“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在连接南北、承接东西、构建双向开放的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徐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探索性创新、创新性发展和引领性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其中的一项重要内涵和目标就是建设成为“首位度”突出的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中心。
近年来,徐州医疗卫生事业呈现逐年提速的良好态势,精准聚焦高水平建设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中心存在的短板不足,我市以创新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为重点,创新路医院群体,不断提升服务区域能力;做响名医生群体,不断提升高端人才集聚水平;做强名专科、名中心群体,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影响力,创新构建优质医疗资源区域一体化联盟,医院改革,创新区域医联体新模式,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惠民利民;创新建设远程医疗服务智慧系统,依托信息化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智用智,助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创新成效方面,我市卫生领域成功实现了“三个突破、三个领先”:医院排名实现重大突破,全国领先。在“医院医院排名强”(含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医院跃居第75位;年全国地级城市(不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强医院中,医院名列第2位,医院名列第12位。二是外埠病人占有率突破行业水平,全省领先。我市35%的外埠病人占有率不仅在淮海经济区独此一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三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快速集聚,突破常规路径和水平,区域遥遥领先。医院17个、医院10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83个、院士工作站8个,均高居淮海经济区首位。
在创新举措方面,我市逐步放大了卫生领域的“七个效应”:医院的带动效应。医院设立分院、医院、医院等创新路径,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转变为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布局结构的强大带动力。二是放大名医生的领军效应。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名医工作室等创新路径,将名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转变为对优秀高端医疗卫生人才的强大集聚力。三是放大名中心的品牌效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创建区域重点救治中心的创新路径,将名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转变为危重病人的低致残率和低死亡率。四是放大名专科的支撑效应。通过创新人才配备、设备配置、奖励分配等政策,以及引进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开展重大课题合作、学科合作共建等创新路径,医院、重点专科,将名专科的鲜明特色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医疗专科技术、专科团队和专业化服务。五是放大创建医联体新模式的服务效应。通过建设与我市县区政府的院府合作、与周边地区的专科联盟的创新路径,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品牌转变为融入区域、服务区域、带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城乡区域对接医疗精准扶贫之路。医院改革的惠民效应。通过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创新路径,医院的活力释放转变为改革红利的惠民供给。七是放大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化的全国全球远程引智效应。通过构建高水平远程会诊系统、零距离对接国内国际一流医疗技术的创新路径,将信息化技术转变为可柔性使用的稀缺医疗资源。
下一步,全市卫生系统将通过“六项举措”有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优质资源,提高淮海经济区首位度。
第一,实施规划引领,优化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医疗布局。制订《徐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市一院、徐医大附院、医院、医院建设新院的基础上,医院、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将继续在城区建设分院,进一步提升我市对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目前,徐医大附院和医院新院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医疗影响力。
第二,创新引才模式,加快构建区域医疗人才集聚高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建成“院士工作站”,先后组织引进医院“吴孟超院士工作站”,医院张志愿、董家鸿、孙颖浩3个院士工作站,市妇幼保健院张玉奎院士工作站,医院王学浩院士名医团队工作站,徐矿总院名医钦伦秀肝胆外科工作站,全国唯一的推拿学“国医大师”李业甫教授在医院开设淮海经济区首家“国医大师工作室”。随着“院士工作站”的进驻,不仅提升了我市在淮海经济区的医疗影响力,而且汇聚了各类高层次医疗人才。年以来,我市各医疗机构引进培养博士38名、硕士研究生名。同时,通过设立国际(地区)交流支撑计划、青年医生海外进修计划、实施临床技术骨干研修计划等创新举措,我市培养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人才,全力加速构建区域卫生人才集聚高地。
第三,加强内涵建设,医院的区域影响力。医院建设,先后新增4医院和4医院,目前三级和三甲分别达到17家和10家,数量均高居淮海经济区之首。加强胸痛、创伤和卒中三大救治中心体系建设,建成3个省级救治中心和8个市级救治中心,医院争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得到省卫生计生委的认可并已上报至国家卫健委待评审确认。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积聚全市优势资源支持眼科、血液科等医学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全市建成省级重点专科83个、市级重点专科个,医院新申报市级重点专科个、省级重点专科62个,目前已进入迎接评审阶段。
第四,创建智慧系统,引入高水平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创新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医院医院,与北京、医院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市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广大患者不出徐州即可享受到国内外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
第五,创建医联体新模式,提升跨区域优质医疗服务。创新实施院府合作医联体新模式,组织医院、徐医附院、医院分别与睢宁县、沛县、铜山区政府合作,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创新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惠民利民。创新推进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医院分别与周边地区组建淮海经济区眼科联盟、肿瘤防治联盟、胸痛中心联盟、血液病联盟、抗淋巴瘤及抗骨髓瘤联盟、产科联盟、儿科联盟、卒中中心联盟等跨区域联盟,依托专科优势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市在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领域的首位度和影响力。
第六,实施精准帮扶,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城乡对接医疗扶贫之路。市卫计委紧紧抓住徐州作为国务院确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推行了大市范围医疗“扶贫工程”——全域化、组团式、医院医院帮扶工作,经历了由“医院间结对”向“科室间结对”的精准转型和深化拓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徐医院组团精准对口扶弱之路,大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县内就诊率已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市卫生计生委通过持续且有针对性地强化创新理念、优选创新路径、完善创新政策、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努力在改革创新驱动中做大中心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规模,提升优质医疗资源质量,增强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周边、服务区域的能力,这将全面拉升徐州医疗卫生资源在淮海经济区的首位度质量水平和对区域的服务力、辐射力、带动力,全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努力把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首位度优势明显、无可争议、国内知名的区域医疗服务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