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古代历史上的杀人犯,那可就多了。杀人犯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否则,就不会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说法了。
既然把这个问题这么隆重地推出来,那肯定不是指普通的杀人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杀人犯,肯定不在说的范围之内;杀一个或杀少量的人肯定也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必须是成批量地杀人,才符合这个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说几个古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杀人犯。
第一个:白起
说起战国时代这个白起,那可了不起。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那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
伊阙之战,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人马,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我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消灭了多少对方的军队,而是指对待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卒。
1,第一次杀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2,第二次杀人
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年)的长平之战之后。
秦赵两军在长平决战,赵军由于粮食补给不够,急于结束战争,赵王用喜欢进攻但又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擅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围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兵反复无常,把赵国降兵40万全部坑杀了。只有个赵军俘虏被放回赵国,让其回赵国报信,意图摧毁赵国人的意志。
这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描述: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这十哲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
到北宋建立以后,白起因坑杀赵卒四十万,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军事能力尽管超强,但人品有亏,不值得后人供奉,便把白起清出了武庙。
第二个: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关于李广成为本文所列举的杀人犯的原因,本人本来不愿意。因为他毕竟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在这个名单中出现。不过,这是李广自述的,而且他对此非常懊悔。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公元前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自杀。司马迁评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李广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这就是李广自己说的,杀了羌人降兵多人。
第三个:项羽
项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项羽被称为战神,一生杀人无数,无法确切统计。说起他的大规模杀人事迹,史书上至少记载过三次。
第一次,项羽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
第二次,彭城之战带领众兵杀害30多万人。
另外,还有巨鹿、荥阳会战等重大战役,每场重大战役死伤人数都超过十万人,还有其他小规模战役、私下杀人等,其杀人数无法统计。
因为私下杀人数无法统计,暂且可以不提。战争嘛,总是要死人。
但是,第一次“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都是投降的军卒。第二次彭城之战杀害30多万人。既然称作是“杀害”,那就说明他们本不该死。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万人。
第四个:曹操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也杀了不少人。
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是出于猜忌。
1,建安五年(公元年),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计划泄露,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的女儿是贵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献帝多次求曹操放过她,曹操也没答应。
2,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曹操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夹层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
3,建安二十三年,金德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纠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被杀。
另外,只要是有损他的利益或者不能为他所用,曹操也毫不手软。包括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4,徐州大屠杀
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都有记载。只是年代稍有差异,所杀害的人数相差较大。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兖州。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解职归隐到谯县,因发生董卓之乱,到琅笽(lángmǐn)避难,结果被陶谦部下杀害,所以太祖立志讨伐陶谦,以报父仇。这年夏天,太祖派自己领军征讨陶谦,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了直至东海郡的大片地盘,收兵经过郯县时,陶谦的部将曹豹和刘备截击太祖,被太祖击败,太祖又乘胜攻下襄贲县,所经之处,大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载: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区),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县),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县)、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对百姓的屠杀。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得太多,都流不动了。”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另外,《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后汉书》说的是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5,建安九年(公元年)五月,曹军毁去土山和地道,绕邺城挖了一圈大壕沟,挖开漳水河淹灌邺城;城中的人饿死了一大半。
另外,曹操杀人的记录还有:
兴平二年(公元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公元年)10月,征吕布,屠彭城。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建安九年(公元年),攻袁尚,屠邺城。建安十二年(公元年),征乌丸,屠柳城。建安十九年(公元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这些屠杀行为,尽管不全是曹操亲自领兵干的,但如果没有曹操下令或者默许,那些部将应该不会杀那么多人,至少不会屠城。
第五个: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曾经跟着父亲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当过边兵。他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清顺治三年(公元年),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献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张献忠义军号称60万大军。因为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张献忠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
他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众,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据记载,张献忠以杀人为游戏,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一次,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
每到一处,张献忠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这些人的人头、手、脚分别堆积起来,清点数目,然后刻石碑记载。
一天晚上,他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杀了。第二天起来很懊悔,问从人为什么不劝阻他。从人回答说不敢劝。他一怒之下,把身边这些从人都杀了。
张献忠很尊重一个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只是因为钦佩至极,他想弄明白这个状元为什么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的肚子剖开来看。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年),四川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
当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剧减,也不能全都赖在张献忠一人身上。这是许多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再加上天灾、瘟疫、饥饿等各种因素的汇合,使得原先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故此,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只能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方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四川。
这些事实,大多出自《清史稿》的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史稿》大多数所述是事实,也可能有夸大之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这肯定是事实。
第六个: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名臣。在晚清时期,无论是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和洋人卑躬屈膝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和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脱不了干系。
公元年,太平军起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洪秀全不满意北王韦昌辉杀人太多,又命令翼王石达开除灭了北王韦昌辉,但又猜忌石达开,逼走石达开。以至于太平军实力锐减,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接连拿下太仓、常熟、昆山、吴江、江阴等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州。
太平军苏州守军主将谭绍光,尽管处境艰难,但仍然带领部队打退了李鸿章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让谭绍光没有料到的是,内讧又一次在苏州城内上演了。
原来,苏州城内当时的四大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早就被清军吓破了胆。在纳王郜永宽带领下,这八个人背着苏州主将谭绍光,私下和清军谈判、讲和。为了清除谈判障碍,他们杀害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进城。
李鸿章高高兴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设下鸿门宴,杀了这八个人,又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太平军士兵00多人。
第七个: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名臣。
现在的网络上,提到曾国藩,似乎一片叫好声。好像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完人。诚然,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毫无疑问是大功臣,但在历史上,他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了。
那么,历史上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一个历史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曾国藩的为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最高峰时,据说南京城人口有一百多万人。到了光绪皇帝转正上位后,有人专门对南京城人口做过统计,结论是,南京人口不到50万。
也就是说,不算太平军军队人数,光是南京城人口,就消失了至少五十万人以上。而造成南京城人口大锐减的原因,就是这位被现在很多人公认的“完人”曾国藩造成的。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开资料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统统消失了。但根据我过去看过一些史料的记忆,曾国藩这个人不仅是除灭太平军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剿灭捻军、义和团的主力干将。
好不容易查到一条消息:同治三年(公元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至于说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究竟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数据了。只能以“非常多”来说明。别的暂且不说,就以他对待南京无辜市民来说,无论是太平军、捻军,还是义和团,不管是对待战场上的“敌人”,还是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士兵,他采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文考证,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屠夫。
第八个:骆秉章
骆秉章(年—年),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他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同时也是一位清官。
同治二年(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但是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大网正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等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用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损失惨重。
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
为了保全部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愿意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的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
石达开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中途变卦,将石达开抓住。石达开的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多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把他们全部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