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格
几天前,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上说,现在的孩子发育很好,一半男生都比他高,但学校测了一下引体向上,个男生一个也拉不上去。而在高一新生个学生中,却有个戴着眼镜,就这,还比前一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唐校长的一席话,瞬间就引爆了公众的话题。在众网友“昭和男儿、平成废物”的调侃中,我们其实也在面对体质一代不如一代的惊恐。
好在也有好消息。最近徐州睢宁县庆安镇骑路小学,孩子们用一根细细的跳绳,跳出酷炫花式多种跳法,通过花式跳绳,不仅收获了快乐的童年,还强健了体魄。多年来,学校学业水平检测和学生身体素质检测都非常优秀。这所学校孩子们的收获的东西,一定会让很多家长们羡慕。
一边是繁重的课业,一边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加码的中、高考体育分数,在这鱼和熊掌中间,还有日渐增长的电子产品诱惑。在今年北京召开的重要会议上,事关如何通过提高中高考体育分值、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观点层出不穷,就是这种焦虑的一种反映。
当然,中国的家长也自有“锦囊妙计”,那就是:“内外事皆不决,花钱试试!”在很多城市,针对孩子们升学需求的体育课外培训,正成为家庭必要的消费列支项目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心愿下,带动消费的作用的确是立竿见影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足不出户”消费便利的背景下,强化体育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地位,不仅仅是全民身体素质提升的事业,也隐含着对未来10-15年多元化消费新增长点的培育。
日渐加码的体育考试和无处安放的“肉身”
对于面临中考、高考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成绩单上每多一分或者少一分,都意味着孩子未来发展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今年,这种不确定会再次陡然加剧。
就在前不久的3月7日,西安市教育局宣布,西安市中考体育分数由原先的50分上升为60分,其中包括平时考核成绩15分,现场统一考试增加米游泳项目选项。项目增加、难度加大,一大批西安中考生将面临严峻考验,升学成绩名次、进击重点高校的名额,体育成绩将成为又一个提高的“门槛”。
西安的中考体育改革,正是对国家政策的一个响应。去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态,体育要在中考中逐步达到与语、数、外同分值。去年底,云南省教育厅宣布,将中考体育从50分提升到分,体育中考成绩齐平“语数外”。此外,王登峰还透露,还将总结体育中考经验,形成体育高考的意见建议。
在今年北京召开的重要会议期间,体育教育也成为高频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体育课的授课内容应实现项目多元化,并将小学的体育课增至每周五课时,还提出中小学施行体育课分级授课的建议。
有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曾连续20年下滑。这事还真的不能怨孩子自己不爱动。除了升学压力下学业竞争日渐激烈,青少年越来越宅、身体素质掉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生活场景越来越完善,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人群,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明显不足。
如今,购物、吃饭、买菜、学习,这些日常生活中很多基本的需求,都可以在线上完成。过去几个世代年轻人热衷的“足不出户”消费体验,对新世代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从出生以来就已存在的“自然”环境。00后、10后这些出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们,对线下的生活消费场景是陌生的。
在中高考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压力下,除了学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辗转腾挪,焦虑的家长们又一次拿出了“锦囊妙计”,那就是“开小灶”加餐:有报道显示,在很多城市,针对“中考族”一小时一节课的体能训练,通常要多元。针对中考体育测试中最容易拿分的项目跳绳,在广州,有少儿体育培训机构推出了30节跳绳私教课程,价格甚至达到了元,平均每课时元!
少壮如果不努力,只好老爸交学费,也将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发展,水涨船高地推进了整个体育大产业当中。
“安放肉身”的需求托起中国体育大市场
相比“无处安放肉体”的新世代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先“动”起来的,反而是曾经呻吟着“无处安放灵魂”的上世代人群。不管是出于“亚健康”威胁,还是提升社交网络逼格的需求,许多“打工人”开始将自己的时间更多地放到了体育运动上。
从日常休息日的羽毛球、篮球、足球运动,到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马拉松赛,再到新兴的健身、滑板、滑雪、舞蹈等各类体育休闲运动,近年来,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年人的体育消费需求开始逐渐释放出来,并且促使着体育产业发展驶入了增长的快车道。
在“寄托肉身”的动机下,“十三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不平凡的5年。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的出台,年至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5.9%,到年增至2.7万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
运动对于体育产业消费的拉动,其中最为直观的一项就是马拉松。数据显示,年马拉松赛事共有51场;到年增长到场,即便是在疫情影响的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依然达到场。与此同时,跑鞋成为中国市场上各个运动品牌增长最快的细分产品之一。日本运动品牌亚瑟士2月公布的年全年业绩显示,大中华区表现强劲,运动表现板块净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8%,其中跑鞋品类增长超过25%。
另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