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雾中的耿车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耿车的印象,除了塑料回收和制造行业外,似乎和历史文化没有太大关系,但究其实际,耿车的历史文化渊源却极为久远,比起市内任何古镇都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加的辉煌灿烂。

公开的文献记录都说耿车是因为地处一个湖泊边,有一位姓耿的人在湖边设立了一个大车店,故而名叫耿车,耿车建立集市的历史,被市里的专家们推迟到清朝末年,说是由耿车当地人管士诗建集,这种说法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始于当时的淮阴市史志部门编辑发行的《淮阴乡镇史话》,陈陈相因,以讹传讹,使这种完全不靠谱的说法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其实,只要略微用心翻看一下宿迁的地方志就会知道,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宿迁第一本县志上记载的宿迁境内五乡二十一社,九镇十八集中,耿车集的大名就位列其中,而明代宿迁这种区域划分设置是沿袭了元代的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耿车集的建立至少应该是在元代的中叶,所以,耿车镇应该是一个历史文化极为悠久的古镇。

明代万历年间《宿迁县志》宿迁舆地图对于耿车集的标示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舆地图中《宿迁舆地图》对于耿车集和张义民牌坊的标示清代康熙年间《宿迁县志》对于耿车的记载

实际上,耿车不仅仅是古代宿迁通往徐州府的旱路要冲之地,而且其水路运输也并不落后,从徐州方向流入我市境内的睢水便贯穿耿车全境,睢水在我国地理专著记载中,是和千古英雄项羽的老家下相城连在一起的,根据记载,其实睢水就是相水,下相城因为在相水的下游故名下相,这条河流链接古代徐州府城和下邳、睢陵和下相,三国时,曹操率军攻下邳,屠城五座,四十万人的尸体曾将睢水堵塞。郦道元的《水经注》对于睢水有专门章节记载,很是详细。在古代,这条河流是一个运力充沛的航线,但与当时以黄代运的黄河相比毕竟逊色,故而,被当地人称为小河,古宿迁县城南面十里左右的小河口,便是这条河流进入黄河的地方。根据《宿迁县志》和《睢宁县志》的综合记载,这条河流后来的路线基本偏离了主航线,沿沙集、耿车直抵宿迁县城南,直到顺治年间彻底淤为农田,雍正年间,黄河在王官集朱海决口,冲出一道河流至耿车的睢水旧槽,故耿车境内又出现东西两条沙河,分别从东南方向进入归仁河。

从个人研究的角度来说,最起初吸引我注意耿车的是,我市古代横跨宋元明清四朝、著名的十四世同居百忍堂张姓家族的始祖,被明代朝廷封为义民张荣的墓地方位,我个人研究认为这个墓地有可能是在耿车境内。

现代邑内研究者都对我市历史上著名的义门张氏的有关记载抱着忽视甚至忽略的态度,除了我和境内张姓家族个别后裔写了一点零星的研究文字外,没见到官方报章对此有过一星半点的报道和记载,现在宿迁境内出版了大量挖掘历史文化的书籍和刊物,但都对这样一个发生在宿迁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置若罔闻。而在当年,始自宋代末期的十四世同居的宿迁百忍堂张氏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无人不知,因为这个事件,张姓家族有两位祖先的牌位被宿迁官民供在儒学内的乡贤祠内,和宿迁历史上著名的伍子胥、项羽、刘侯爷、魏胜等人一同享受万民跪拜。明万历《宿迁县志》《人物志。忠义》中记载:张宾,顺德乡人,自元时始祖张荣以来同居,衣食劳逸必均;私蓄偏听必戒;嫁娶有节,祭祀有礼。以致宴饮葬丧凡百甲午,靡不定为约束,悉尊家长所统率,事有条理,悠久谐和,不致乖戾。成化七年,有司上其事,旌表“八世同居”,今入乡贤祠。

一直到光绪《宿迁县志》的《人物志》中依然将张姓家族的张荣、张鹏、张宾、张仑等作为乡贤重点记录,不过已经从八世同堂延长到十四世同堂:文曰: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宾及弟仑守其祖训,八世同居,男女二百余人无闲言,有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之语。(有关义门张姓的研究,在我的《宿迁秘境追踪》里面,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考量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赫赫扬扬的先后受到明清两代皇帝数次嘉奖、旌表,并以皇家名义给以建树牌坊的张姓家族始祖,其最终的归宿地应该就在耿车。

光绪《宿迁县志》卷五古迹志中记载:张义民墓,在治西二十五里,即十四世同居之始祖荣,俗呼金牛墩。根据这个记载,再联系天启年间《淮安府志》的《宿迁舆地图》中明确标示的“张义民坊”确实是在耿车集的西侧,我大致地推测,这个俗称金牛墩的张荣墓地,大概在耿车镇黄殿村或三义村附近,根据历史记载,历代皇家专门为张家立过三次牌坊,分别是义门坊、尚义坊、同居坊,宿迁境内其他的牌坊就更多了,历代的牌坊综合起来足有上百座,但在天启府志的宿迁舆地图上,对于这些牌坊一概都没有显示,单单就标注了张义民坊,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其重视程度。

单单从地名上来说,耿车当地有两个名叫牌坊的自然村落,一个是渠东村的蔡牌坊,我怀疑这就是宿迁望族蔡姓三大支系中的牌坊蔡的由来。而另一个则名曰杨牌坊,是耿车西面黄殿村的,虽说方位和里程上合乎历史上对于张义民墓地和张义民牌坊的记载,但姓氏上却相悖。因此,我推测张义民墓地和牌坊处于三义村附近也有可能,因为张荣曾经率领义军在现属新沂市境内的司吾山顶,筑起张荣城,和著名的抗金将领大刀魏胜一起抗击金兵,所以后来被称为张义民,而三义的“义”字,是否和此有关?比如说,这里如果有张义民的墓地、张义民的牌坊,或许再加上张义民后代的支系在此守墓,这亦可并称三义,有没有可能这就是三义村村名的由来?

黄殿村

黄殿村的村名也颇值得研究一番,一个乡野村落名曰黄殿一定会是有其来由的,而在其附近,还有封建时代只有皇家才有权利颁布旌表的牌坊,如能对照宿迁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贞烈旌表名录,应该可以挖掘出一些历史的真相出来。

耿车的东南部的花厅村也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村落,在以往的田野调查中,我数次访问过这个村,做过详尽的田野调查,花厅的这个村名使我意识到这个地方一定出过一个巨富豪门,因为花厅的意思是主客厅以外的候客厅,如中南海的西花厅和新沂市境内的花厅文化遗址等,一般这里的门窗多加以雕花,又面临客厅以外的花园,故名曰花厅。再三访问之下,得知这里的花厅原属蔡姓人家,因此又名蔡花厅,我和耿车当地的地方历史的爱好者陈晓东兄,曾经就此论题展开过讨论,陈兄向我讲过很多有关蔡姓昔日的轶事,据说蔡姓在清初曾经有过一个大官,告老还乡后,便起盖祖屋,找来当地技艺最好的瓦匠,一丝不苟地砌砖合缝,等到主屋齐梁布檩以后,蔡姓主人就觉得工程进度有些慢了,便让厨房在吃饭的时候给瓦匠师傅们加菜加酒,意思是招待好一点,好让他们卖力气,进度快一点,谁知这以后几天,工程进度却更加慢了,原先一天可以缮瓦三路,现在只有两路了,这位蔡老爷忍不住找来主事的工匠头子问道,为什么我这样招待你们,你们还在这里磨洋工?那位工匠顿时大悟道:原来老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加快进度,我们搞错了,还以为老爷是想让我们更加搞好质量呢。想快容易啊。

老爷遂问道:慢来,你倒是说说,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那位工头道:我们原先的缮瓦质量只是可以保证老爷主屋十年八年不带漏雨的,而现在的质量是每一片瓦都和砌砖一样严丝合缝,这样,就是来了贼人,扔一块大石头到屋顶上也不会将屋顶砸漏!

蔡老爷大喜,你说的如何见得?

工头说:这要见真章容易得很!说罢便让工匠们滚过来一个石轱辘,十几个人七手八脚抬上屋顶,顺着缮好瓦的屋面滚了下来,只听嘁哩喀喳,咚地一声,石轱辘滚下屋面,砸在地面上,几个工匠连番向屋面泼了几十桶水,不仅屋内没有漏下一滴水来,而且屋面上的小瓦个个完好无损,依旧严丝合缝。那蔡老爷连声称道:好好好,我不要快了,就照这个进度来吧!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灵和人杰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宿迁自古以来的西大门,耿车这样地灵人杰的地方,一定会诞生很多杰出人物,翻看宿迁名人录就会知道,出生在这里的名人为数不少,当然,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却并非什么达官贵人,而是一个闻名四海的叫花子,这就是一代名医,著名的蛇叫花子季德胜。季德胜出生在耿车,靠玩蛇和卖蛇药四海为家,流浪乞讨,然而,他创制的季德胜蛇药却可抗御百蛇之毒,抗战时期,日本人千方百计想从他那里买到蛇药的配方,以便他们在进攻缅甸战场中频频受到毒蛇攻击的鬼子们及时得到医疗,而季德胜却都巧妙地摆脱了鬼子们的诡计。解放后,他成为新中国的专家,他献给国家的蛇药配方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季德胜蛇药一度被东南亚很多地区的人民称为救命药。他的事迹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后来又被拍成电影、电视,被写成小说,戏剧,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享有很高的盛誉,这当然更是耿车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的,一个光辉灿烂的亮点。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