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云端邀您共研睢宁县第四小学开展

不知不觉,线上教学陪伴我们已有一周。为及时解决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直播课堂真正做到“扎实、有趣、高效”,我校于4月6日下午两点开展了以“云端教研,停不下来的成长——团队合作精神”为主题的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有三项议程:

一、两位主备老师针对自己所选课题进行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二、同一备课组对本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其他组教师针对课题进行分析交流、自由发言。

三、数学学科主任作总结。

首先,由六年级组梁乐老师针对《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讲授新知、练习巩固、课堂总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预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想必孩子们定会收获满满。

而后,数学组的老师们对梁老师的课做了精彩的点评:

邵臣:导入部分可以出示多组模具,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让孩子动手去摸一摸,多观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高越大,体积越大。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是圆柱的体积,那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将两种立体图形联系到一起。

郭雪莉:任何一个公式的学习,都需要孩子们大胆的猜想,然后去验证,所以要多引导孩子去观察,比较,让孩子自己去估一估,不必一开始就强调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让孩子们体会探究的愉快。

倪静:对实验要求进行说明,第一,比一比,小组内的容器是不是等底等高;第二,把圆锥装满沙子,向圆柱里倒,记录几次可以装满;第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记录。第四,边实验边思考,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说明注意事项。最后就是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朱婷:我认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是不对的,如果我将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互换一下,这时他们就不是等底等高了,但结论仍然成立。教学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使孩子们真正能够做到跳一跳,摘桃子。当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郭艳芳:在孩子经过猜想,得到验证后,让孩子回想一下推导过程,说一说有哪些体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圆锥的体积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而来,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实验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孙莉:在体会本节课探究的过程和总结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思考和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可以全面理解底面积和高是怎样影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朱振涛:对于作业的设计,我认为应该分层设计。第一层次指向应用能力,运用公式直接解题。比如知道圆锥底面和高,求底面积和体积;第二层次指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捏橡皮泥的问题;第三层次指向复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圆柱容器放圆锥铁块,水面上升下降问题等。

蔡雯:朱老师的分层作业设计,真正的将因材施教融合教育的原则贯彻到每一节的练习中,既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这部分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让中等生有前进的目标,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分层作业让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落到实处。

秦淼:这节课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回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与之前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相同之处,因为不仅方法相同,连公式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更能加深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魏良波:梁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性,还有动手摸一摸,然他们感受到图形的底面积、高度,与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动用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直观到抽象,逐层递进。可以将圆柱装满沙子,向圆锥内倒,反复操作,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三分之一的倍数关系。

张莉:梁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克服了我们在几何形体计算中重结论而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这些弊病。数学不仅要停留在实验,还要和理性的解释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从一般的角度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从而发现孩子更大的潜能。

(上下滑动)

紧接着,由一年级组孙岚老师针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这一课时,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这六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

在讨论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诚恳地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朱薇:本课的开始,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的生活情景图,从中去发现数学信息,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同学们利用摆小棒,在计数器拨一拨,以及列竖式等方法,可以发现在计算时需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王苗: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验证,从多种方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体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很方便,就会自觉迁移到两位数减法中去。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即写竖式分别把个位上的数对齐,把十位上的数对齐。

王艳秋:在探究算理环节,在小棒时可以问,怎么摆才能看的更清楚呢?孩子就明白几捆和几捆在一起,几根和几根在一起,那在拨计数器的时候引导学生怎么拨呢?在十位拨入几颗珠,在个位拨入几颗珠,在口算时也是几个十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强调这些为后面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做好铺垫。

藏密密:我认为本节课的基础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列竖式计算。关键是抓住一句话:相同数位对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卢兰云:在教学竖式时,教师一定要在黑板上示范,因为这是我们一年级小学生刚接触的计算方法,强调学生在写两位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写第二个加数时,要记住相同的数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对齐以后要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直线在竖式中相当于等于号,计算时要从个位算起。

董雪:在计算时,第一、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第二,一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要注意一位数和个位对齐;第三,横式的结果不要忘记写了。

王玥:在列竖式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个相同数要对齐;第二,对0的处理要注意;像58减53,那么这个时候结果应该等于5,我们就不能写05。第三点,横式上的得数不要忘记写;第四点就是竖式写对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把减法写成了加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李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和多位数相加减,分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很重要。学好它,明晰算理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顺序,先摆小棒,几个十和几个十摆在一起,几个一和几个一摆在一起,然后再拨计数器,这是从具体到半抽象的迁移,计数器起到连接作用,计数器拨珠和列竖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数位对齐。

最后,由数学学科主任马馥莹针对以上两节课及前段时间的线上教学作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线上教学作统一部署。

云端教研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开教室的门,实现资源共享,云端教研助力集体备课,使我们每位老师都行走在教研的路上,我们充实着,快乐着,研究着。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愿我们共同携手,早日相见在美好的校园!

-END-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图文编辑

王玥

审核

校长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