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张集镇张庄寨村

编辑/朱秋霞

张庄寨行政村下辖张庄寨、张三官庙村、毛庄村三个自然村,年成立高级社,年成立张集人民公社,与衙里、宋庄、赵庙四个村联合成立衙里大队,年,与衙里分开大队,成立张庄寨大队,年撤社改乡,成立张庄寨行政村。年撤乡改镇,属张集镇。

村名由来

张庄寨村据《张氏族谱》载:明宗祯年间(-),张氏自本乡张三官庙迁此建村,名张庄,清嘉庆年(-),修了围村寨垣,名张庄寨。

张三官庙村据《张氏族谱》载:张氏族祖居瀚海,明初迁居濮阳历山,后遭黄泛,徒居河南夏邑,明天启元年()年迁此。建了一座三官庙,命村名为张三官庙村。

毛庄村明正德年间(-),毛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村庄名人

张宾字廷宾,号东庄,明代单县东北张三官庙村人,生于明正统四年(年),年考取乙未科谢迁榜进士,次年拜睢宁县令。历三朝连11任,至仕34年,官至三品,诰授大中大夫,南京光禄寺卿。

张宾考上进士的第二年初,任睢宁县尹,时岁大欠,张宾在上任途中见树皮扒光野草吃尽,饿殍遍野,到任第一件事,开仓放粮,县上众书办衙役劝止说:“开仓须先呈文、不经批准不可开仓。”张宾说:“百姓活命要紧,有罪我一人承担,事不宜迟,大家尽管去办。”张宾一边组织放粮,一边呈文上奏。宪宗皇帝见奏,立马派官巡视,回说灾情属实,皇帝不仅不责怪张宾,还夸赞张宾是个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官。准许张宾如数调拨口粮种子。

张宾到任半年,处理积压的存案,百姓得以活命,庄稼丰收,睢宁县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由于政绩显著,张宾改任第五任山海关直抵古北口巡按,从山海关向西一路巡视督查,每到一处必做三件大事,即察民情、整军务、修长城,了解长城内外游牧民生活状况,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百姓吃水难,找水打井,读书难,发动官绅、富人捐资办学,教导边区农牧民拥军护边。因长期无战事,防务松懈,官兵组织纪律涣散,平时又不练兵,官兵中一部分人无事生非,侵民扰民,与民争利的事时常发生,有人聚赌成性,夜出不归,入户偷盗嫖娼。张宾一经查出,必受严厉惩罚。组织官兵学文习武,制定训练纲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通过整顿,军容军纪焕然一新,军民团结联防,加强了边防力量,

张宾每到一处都仔细勘查,发现该维修处,便立项造册,施工验收。要让长城保持威严雄伟的姿态,体现明帝高筑墙,广积粮,要挥霍的勃勃雄心。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生活水平,东城墙内外划定范围,让官兵养猪喂羊饲养家禽。使官兵吃饱喝好,军心安定。

明朝以前东明县南有兰考,北有濮阳,两地相距三百华里,中间河套地带极不太平,常有盗贼出没,流寇横行,连年发生人命大案,两县边界区的百姓苦不堪言,案难破、民不安、邪恶不除,人心怨,跑到县上办案,来回要走两天,县上官吏推说,鞭长莫及。

弘治帝闻之,命张宾巡视治理,张宾详查后题本“增设一县”,帝准奏。张宾选址东明村为县城城址,县尹、书办从兰考、濮阳选出,又从地方民团中挑选正义强悍之人组成三班衙役,备案户部,东明新县由此产生,匪盗流寇当年便大量减少,两年后消踪匿迹。

数年间,江西地方官吏多次题本,列举宁王种种不端行为,说宁王包藏祸心,图谋不轨,家养恶奴过千人,为害一方,多次致人死命。

朝廷命张宾任江西按察使,治理江西。张宾到任后,历经数月,查实弄清,对恶奴严惩不贷,对宁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晓其厉害,劝宁王早日悔悟,从而免遭杀身之祸。宁王听其劝,收敛行为,遣散过多家丁,常闭门不出,不再干扰地方事务。地方官吏在宁府大街立牌坊纪念,拜请张宾题字,张宾随题“荆南盛境”四字。

明成化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宪宗皇帝临退位前颁旨对张宾父母封赏,在村中立了两块御碑,一时轰动乡里。弘治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褒奖张宾,先肯定政绩,再委以重任。据说两块御碑,文革时期被埋在地下。年建家庙时,在庙西40米处发现一块,现暂立在祖坟东侧。

戊辰年()张宾告老还乡,做了许多家族大事。编修家谱,带领族人为二世祖修坟、立碑建碑楼,在祖坟往北种植八亩柏树,设石桌香炉,均毁于60年代。

百科词条:张宾(—)明山东单县人,字廷宾。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睢宁知县,改御史,巡按山海关、真定。历江西按察使,迁南京光禄寺卿。以拒贿得罪刘瑾,迫令致仕。

村庄渊源

张三官庙村据《张氏族谱》记载:张三官庙村始于宋元年代,由张家一世祖讳钟祥开村。一世祖兄弟二人,长为贵、次为眞,即始祖钟祥。兄弟泵居濮阳里尚以北,宋元年间南迁,在雷泽北关兄弟走失。仲祥一人来到单父东三舍许,择草茂之地,拓荒开村,逐年形成一片村落。村名曾用张庄或张家庄。

明朝永乐年(-),张家族人在村西头建了张氏家庙,在庙西建一院,设私塾。张氏家庙是张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族人各项活动的场所。

明景泰年间(-),在村东头盖了一座三官庙院。三官主管天、地、水三界,人生所求的事都在三官职权范围之内,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在道教中地位颇高。每逢三官生日(天官正月十五、地官七月十五、水官十月十五)这三天,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上香,香客挤满了庙院,慢慢形成庙会。由于庙院香火旺盛,原村名逐渐淡化,被香客们称为张三官庙村。

据说,张氏家族从四世起到七世,百年间一直有人掌控单县阴阳术、武术的传授之职。

当年一个小小村落,一条沟道,两头有庙,房前坊圃,多处坑塘,却蕴含着勃勃生机。家家门前都有一块园地,面积可牧百马,这个状况一直保持到六十年代后期。坊园适合农业生产需要,可收晒凉打庄稼,存放柴草、种植果树蔬菜。村上人常走的地方,逐年形成道,走的人多了,车轧人踏变成沟道。小雨天,水顺路流进坑槽,大雨天,坑满壕平后,水又顺路流出,向东北流去,流到湖里,湖里的鱼虾逆水游入坑。坑塘把天上的雨水保存下来,为人的生活提供水资源,慢慢地又生长出芦苇、蒲草,大雨天又有鱼游进坑中安产,给村民带来生存之需。

明末,村东三官庙北,新盖了财神阁,香客又增加很多,每月初一、十五路上,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庙上人潮拥挤,香烟缭绕。庙前自然有了卖香、卖水、卖饭之人,其他商客随之跟进,逐渐形成一月两会。原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天庙会,又在十五前后各加一天,三天会期迎来众多远地商客,商贸流通为人民生活提供方便。

由于生活需要,人们在村西家庙西侧扩建一院,正房是学堂,学子较前增多,有了本族亲戚家的子弟和邻村学子。厢房住看庙人和响器班。每天黎明前、落日后各吹奏一阵,名曰“迎日送日曲”,长号、唢呐在前,笙箫笛琴接后,声音悦耳动听。村民早晨间奏而起,进行一天劳作,晚上伴随着美妙之音休息。冬天夜长,村上还有会说书唱鱼鼓的人打发冬闲。

明嘉靖三年(),黄河泛滥,张氏族人去外地逃荒。嘉靖十五年水退,族人陆续返乡,据统计,回归族人不足一半,家谱中描述当年的情景,“嘉靖家净,家家干净,房屋倒完,家禽死静。”

黄水无情人有情,早年去了外地的族人,从天南地北的跑回来给家里人送吃的、送种子,帮助家人盖房屋恢复生产,因房屋地基低洼,重建时移居家庙北岗地,逐年形成一片村落。十九世纪初,全村人口近千人,村庄扩展一华里半,本村人为区分住的位置,便有了“前庄、后庄、大三官庙、小三官庙”之说。张氏一支后人,十六世纪初陆续迁到了张庄寨,开出新村庄,张三官庙村再度兴起。

(张氏家祠)

嘉靖后期,族人整理好自己的房屋,未有停歇,接着重建家庙,翻修三官庙,而后又在三官庙被兴建了一座财神阁,外地人常说:“张三官庙村有三多,庙多、神多和官多。”。

张宾的爷爷兄弟四人,各安一处,这四处祖坟,现在已不存在。墓地位于乡中院北墙以北一处、往东百米一处、张集东北一处,五八年前土地全都居住在三官庙村。

单县城东扩,在张淄村前东西大道,南挖路沟时,挖出本族七世祖,鲁府引礼官张琬的官墓。石器有高大的墓碑、石桌、香炉、望柱。石器被掩埋的深度,皆在地下2.5米的位置,是黄河漫灌20年泥沙淤积的厚度。

资料收集:张衍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