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气候,对交通发展

古齐鲁地区的气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气候较现在普遍更加温暖。对温度敏感的梅树在黄河流域多有种植。有些地方的粮食甚至能一年两熟。当时全国气候普遍温暖,山东也不例外,据《春秋》记载,桓公十四年(前)、成公元年(前)、襄公二十八年(前)鲁国冬天竟温暖得无冰可采。

气候温暖使得当时普遍植被茂密,当然,植被茂密本身也跟当时人口较少,工具落后,对山林开发不足有关;此外,温暖的气候也意味着当时河流湖泊丰富:这两点对于当时的交通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就植被茂密这一点来说,先秦时期的黄河下游森林茂密,在文献中多有记载。

《禹贡》记载济水、河水之间的兖州“厥草惟繇,厥木惟条”;而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徐州则是“草木渐包”。植被茂密意味着开凿道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山路的开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大路大多数是沿着河谷和平原,而很少有翻越高山的。

而河流湖泊广布则有利于水运交通的发展,水上的船舶交通较陆路交通而言更加经济省力。同时,古人选择住所时要考虑取水以及农田灌溉的问题,所以城邑大多分布在河流湖泊附近的坡地上。广布的河流湖泊便意味着当时通过一苇之杭便可以通达到各个地方。

《诗经》中便记载了不少船的诗句,如《卫风竹竿》:“淇水滤滤,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郸风、藍风各有一篇题为《柏舟》的诗,说明当时乘舟出行是人们的日常活动。

古齐鲁地区的河流。前面提到,因为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当时的山东地区河流湖泊丰富,水网密布。其中最大的河流就是古黄河和济水。

1.古齐鲁地区的黄河。关于西汉以前黄河的水道,学界研究较多,谭其骚《〈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据谭其骡的论述,黄河从进入历史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各国在其下游修筑堤防以前的数千年期间,并没有固定的河段,每逢汛期,便会泛滥改道,其主要横扫于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这片华北平原地区。战国筑堤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

其中,《山经》《禹贡》两条古黄河河道并不流经山东地区,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在此主要讨论一下《汉志》河。

《汉书地理志》虽然记载的是西汉时期人们所见的河道,但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只是在战国时期筑堤以后,“金堤既建,故渠水断”气《汉志》河才成为一条黄河下游较为固定的一条河道。这条河道主要根据《汉书地理志》《沟浪志》以及《水经河水注》进行还原的。

这条河道在今河南浚县的古宿胥口与《山经》《禹贡》河分开,东北流经今濮阳的长寿津,这一段为《水经河水注》所谓的河水;从长寿津北流经过今河南内黄、大名到河北馆陶东北,东折经由山东高唐县南,北折经今平原县至今河北东光与漳水汇合,这便是《水经注》所谓“大河故渎”,其后向着东北经由今黄骅县入海。

这么看来,这一条河道仅仅穿过山东西北角,似乎与山东地区关系并不大,实际上,还有一些河道见于《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被称为“某某河”,实际上都曾经为黄河或黄河支流所夺,做过黄河故道。例如《汉志》的笃马河、《水经注》的商河等河流。

据《国语齐语》齐“北至于河”、《韩非子有度》记载燕昭王攻齐以前“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说明燕齐一直以河为界,但是到了《战国策燕策》里我们看到苏代游说燕王哙时,提到齐国“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说明有一段时间齐国在黄河以北是有地盘的。则此时黄河河口段很有可能改走笃马河或商河,则齐国高唐、平原以北的地盘就变成所谓的河北之地了。

因为这一片地方人烟稀少,导致这里河流改道的相关文献记载并不多,黄河经由这些河道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考察。

2.古山东地区的济水。古齐鲁地区第二大的河流便是济水。关于古济水的研究,代表作有史念海的《论济水和鸿沟》,这篇文章依据《禹贡》《水经注》《元和郡县图》以及地理实地考察对古济水进行了还原,十分具有参考意义。我们结合史念海的文章对济水故道进行简单的勾勒。

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县王屋山,传说在今荥阳县北穿过黄河,穿过黄河以前称沈水,快与黄河汇流时才称济水。说是穿过黄河,史念海的解释是实际上“它只是由黄河分流出来的支津”,“恰巧分流的地方以北的黄河北岸另有一条河流流入黄河”,所以古人误认为济水是一条横穿黄河的河流。

济水由黄河出来后,在石门地区流入荥泽,即《禹贡》所谓“溢为荥”。从荥泽出来后,在荥泽与巨野泽(即今山东梁山、郛城、巨野、嘉祥)之间分成两条水道向东北流去,北边那条叫北济,南边那条叫南济。

据《水经注》记载,北济过“今原阳县南、封丘县北、山东荷泽县吕陵店南、定陶县北,至郛城县南入于巨野泽”。北济在封丘县分出濮水,濮水流经今河南长垣县北、濮阳县西南、东明县东北,于荷泽县东北再次注入北济。

南济则历经古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南、封丘(今河南封丘)南、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小黄(今开封陈留东北)北、东昏(今兰考东北)北、济阳(今兰考)南、冤句(今荷泽西南)南、定陶(今定陶)南、乘氏(今巨野县西南)西。荷水在今定陶东与南济分流。先蓄为荷泽,由荷泽出来后东行,经过今成武县北、金乡县、至鱼台汇入泗水。

两条济水汇入巨野泽后,由巨野泽出来,由泰山西南绕行至泰山西北,经过泰山北面向东北流入大海。"其故道在今济南市及其以上地区大部分为今黄河所占,济南市以下则流于今黄河以南”,与小清河类似东流入海,中间数次为小清河穿过。

3.古山东地区的泗水。古泗水是泰山以南重要的河流,在茅邑(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与洙水汇合前与洙水数次交叉,所以在这里将其与洙水一块论述。据《水经注》记载,泗水发源于卞县(今山东泗水县东)东南,其向西在卞县西与洙水汇合。

西经曲阜,转而向南在古茅邑(今鱼台县北)与洸水(洙水另一名称)相汇,而后继续向南,在今山东鱼台与西来的荷水汇合,折而向东南,在湖陵(今江苏沛县北)与东边滕国来的潔水汇合,继续南行历经沛(今沛县)、留(今微山岛西南),南行在彭城(今徐州)与丹水汇合,东南行与沂水、沐水汇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后与睢水汇于下相(今下相),沿着东南方向最后汇入淮水。

洙水源于今新泰市东北,在卞县西与泗水汇合。汇合以后又分流,《水经注》载:“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北为洙渎”。

上面提到了在胡陵(今江苏沛县北),潔水与泗水汇合。据《水经注》记载,潔水出自东海合乡县(今山东山亭),西南流入小郡国(今山东山亭区),经过鲁国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而后西南经过蕃县故城(今山东滕州西北)南,又西经过薛县故城(今山东滕州南四十里皇殿岗故城址)北,西迳仲虺城(今山东微山北)北,至湖陵汇于泗水。

4.古山东地区汶水。汶水出于泰山芜县原山(今山东莱芜东),西南经过嬴(今莱城西北20公里的城子县村)、博(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龙(今山东省泰安市南)、阳关(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

南汇淄水,汇合淄水后折而向东,过曲池(今山东宁阳县东北)、蛇渊囿(山东肥城市东南)、宿(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宿城),“又西南过无盐县(今东平县无盐村南)南,又西南过寿张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北,又西南至安民亭(今山东梁山县东北安民山南),入于济。”与今大汶河的走向大体一致。

上面所说的淄水并非临淄地区的淄水,而是源于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又名柴汶河。淄水经过菟裘(今山东新泰市西楼德镇)、廊(今山东宁阳东北),西北注入汶水。

5.古山东地区淄水。淄水和汶水一样,起源于原山,不同的是汶水向东南流,而淄水向东北流。淄水上游与今淄河相差不大,经由今天的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与青州市交界处、临淄区、广饶县。先秦时淄水的下游东北合时水入海。

时水的上游为今天发源于淄博市临淄区西南的乌河。流向西北古分为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西北入济水,旱季时断流,故被称为干时水;另一支北流至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汇合发源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的滝水,折而向东,汇合淄水入海。

6.古山东地区胶水、潍水。胶水与潍水是古代胶东半岛最为重要的两条河流。胶水,即今天的北胶莱河,发源于古黔隙(今山东胶州市西南黔陳村附近)胶山,北过黔隗西、夷维(今山东高密市)、当利(今莱州市西南),北入于渤海。

潍水又称维水,即今天的潍河。发源于山东莒县西北的潍山,东流经过其、诸(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无娄(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在今诸城折而向北,于诸城北与卢水(今泸河)汇合,历经高密(今山东高密市西南)、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五里杞城)、郸殿(山东昌邑市城西北郊),北流入渤海。

7.古山东地区沂水、沐水。沂水与沐水分布于鲁中山地的东缘,是齐鲁地区东南最为重要的两条并行向南的河流。沂水发源于艾(今沂源县西南),东北流至今沂源,转而向东南经过浮来,至今沂水县转而向南,经过鄢陵(沂水县西南)、阳(今山东沂南县南)、鄢(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鄢古城)、剣(今山东郷城县北)西,于下邳东北(江苏睢宁县北)流入泗水。

沐水即今天的沐河,发源于沂山南麓,一路南流,与沂水平行,流经莒(今山东莒县)、炎(今山东剣城),到下邳(今睢宁古邳镇)东南入泗水。

古齐鲁地区的海岸。地理学界将海岸分为三种类型:平原海岸、基岩海岸以及生物海岸。其中,平原海岸是在河流、海洋影响下由泥沙堆积而成的海岸,在历史时期变化明显,而基岩海岸以及生物海岸在历史时期则演变较小,海岸线变化不大。

今天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以及莱州湾地区都为平原海岸,历史时期变化明显。另外,邹逸麟在《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指出,春秋时期,莱州湾地区发生过一次海退,海退后出现大片新陆地。

齐庄公元年(前年)在今昌邑县北建立都城,很可能就在这块新陆地上建立的。古部城就处于当时海岸线附近。位于山东省东部、西以胶莱河、大沽河以及二者之间的废弃运河为界的胶东半岛,主要为基岩海岸,海岸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升降。

结语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地区海水侵蚀较少,历史时期海岸的变化不大,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当时文献关于芝果、成山相关的记载,说明当时这两个地方的海岸就已经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