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百姓期盼,书写高质量民生答卷

让人民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

年中经济社会观察②

“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建设,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新时代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半年来,全省上下迅速行动,紧紧围绕关键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力补民生短板,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脱贫攻坚,

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牢牢扭住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到年全部脱贫这个底线任务,全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农户走上脱贫之路。

灌云有“两只鹅”,一只叫“花果山凤鹅”,一只叫“紫燕鹅”。灌云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放大“两只鹅”效应,做优产业、做强龙头。“花果山凤鹅”是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工多人;“紫燕鹅”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灌云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万亩藕虾混养生态基地、万亩有机蔬菜特色基地、千亩家禽合作养殖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就业人,45%左右是低收入农民,明后年将达人。

搬迁扶贫,是我省脱贫攻坚中探索的一条新路径。

叶玉梅是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新村村民,在搬迁之前,家里六口人,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维持,日子过得十分窘迫。入住新村后,她利用临街住房,开办“香玉”茶社,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她笑呵呵地说:“我现在不用丈夫的钱,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得好起来。我还参加了村里艺术团,为游客表演节目,展示高党的美。”

在高党村,通过搬迁实现脱贫的“叶玉梅们”越来越多。高党村年初新社区启动建设,总投资1.4亿元。年底建成投用。村集体集中流转亩耕地发展向日葵花海和育种、虾稻共生等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兴办服装厂、酒厂、甜油厂,发展商业一条街、农家乐和民宿,开办各类企业90家、农民网店家。村集体收入由搬迁前的1.1万元增长到46万元,今年预计将超过万元,村级资产由搬迁前的1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万元。全村名低收入人口,年底将实现全部脱贫。

沛县按照融入城镇、搬迁撤并、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的思路,统筹规划布局,实现人口向镇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重点实施总投资55.23亿元的47个压煤村庄搬迁,到年完成个左右自然村搬迁,探索形成移民搬迁带动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我省各地还积极探索,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在重点环节精准发力,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阜宁县大力实施康居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截至目前,共累计投入17.5亿元,拆除危旧房屋户,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点个、户,已开工个、竣工交付88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附近,新流转土地2.3万亩,增加高效设施农业点38个、亩,新增个左右农业就业岗位;新增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无环境和安全问题的小工厂34个,增加个农民就业。

综合救助,

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温饱需求到突发性急难救助,我省贫困人口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社会救助“碎片化”和衔接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实现精准救助,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形成合力,织牢综合救助保障网。

我省低保制度和脱贫攻坚战略已实现无缝对接,农村低保制度承担起了兜底脱贫的重任。上半年,省民政厅与财政厅联合下达年度社会救助资金28.2亿元。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3.1万户.4万人,已有11个设区市完成低保年度提标任务。19.7万农村特困供养对象、余名城市特困供养对象生活得到保障。

打破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江苏一直在先行先试。目前,全省44个行政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占涉农县(市、区)的52%,一体化率全国领先。

针对低保边缘低收入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省再次出台惠民政策,资助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参保参合,对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规定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各地也正在探索运用多项举措,实现救助最大化。

去年初,江阴市首个村级医疗互助会在长泾镇和平村成立,通过“村民自愿出一点、村集体资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筹资,全部用于补助本村住院村民,这是全国首个按病种公平补助的互助组织。今年5月底,江阴市周庄镇长南村村民周师傅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住院费用元,社保报销元,村里的医疗互助会经过病种认定,给他补助元,大大减轻了他的医疗负担。截至今年4月底,江阴市已有个村开展村级医疗互助,覆盖人群92.5万人,年度补助资金达1.01亿元,受益村民达人次。

全省个村启动村级医疗互助,覆盖近万人,年度补助资金达4亿元,预计全年将有41万人次享受补助。

我省各地还积极探索借助保险模式,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无锡建立特定困难对象医疗救助责任保险制度,盐城全面推进民生救助综合保险,常州将30个病种纳入慈善大病保险保障范围。

新型社区,

建设农民宜居家园

走进高党村,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农民别墅整齐排列,绿化、通信、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齐全,农民一边享受着优美安静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与城里人接近的居住条件和公共资源。

“3年前的高党,可不是这个样子。”村党支部书记王万里说,集中居住前,村庄布局零散,基础配套欠缺。经过一年多建设,高党村变成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目前已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年以来,睢宁借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试点等战略机遇,率先推进土地制度综合改革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构建“1+5+10+”城乡布局,将多个自然村组规划为个新型农村社区。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个新型农民社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2万亩,启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80个,7万余人入住新居,新增耕地3.6万亩。

盱眙依托4A级旅游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借助龙虾品牌优势,陆续引进20个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多亿元。尤其是金陵天泉湖养生养老社区,建成后可容纳3万-4万人口,打造“一碗汤距离”的活力全龄型社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使用。在此过程中,盱眙将0户0多名原居民,集中到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天泉小镇,推动农民集中居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发展既富又美。

最近,省委书记娄勤俭深入宿迁、徐州调研时指出,推进苏北地区农村群众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既有利于乡村振兴,也符合群众意愿、顺应“四化同步”要求,要按照“强富美高”的要求高水平系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积极实施,确保集中居住后群众的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服务保障和文明程度有显著提升。

记者从7月20日召开的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获悉,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有序引导并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宜居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乐园。

本报记者宋金萍汪晓霞唐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