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徐州农村发生了哪些改变

◎本报全媒体记者曲美慧乡村振兴的号角如长风入川,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路飞扬,改变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命运。作为农业大市的徐州,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涉及万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涉及多个自然村的命运兴衰,更涉及整座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8个多月过去了,在徐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政策的春风和体制机制的革新,让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提质增效,成为农业关键词农业生产,曾一度以增产为导向。如今,提质增效则成为农业发展关键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农业的本质已由单纯的耕地种田转变为多元的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化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到种蘑菇,你会想到什么?密集连绵的大棚?汗流浃背的农民?潮湿闷热的厂房?都不是。这样的画面,在我市各大蘑菇种植基地里早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厂房和舒适洁净的生产环境。在国家级“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承担单位——徐州康华食用菌公司,你会看到,一排排冷色调的现代厂房里,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在16摄氏度恒温下有条不紊忙碌着,一瓶瓶金针菇整齐划一地茁壮生长着。“我们的金针菇,没有残菇、次菇,因为每瓶菇的质量都一样好,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公司负责人徐良宵说,标准化的运用让食用菌生产全程有标准可依、有规程可操作,产量可控、质量可控。今年以来,徐州市以“一县一带、一镇一园、一村一品”为抓手,集聚资源,集中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带、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建设19个效益鲜明、示范带动强、区域连片的生产集群、加工集群、市场集群。上半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6万亩,改造提升5.4万亩,新挂牌3家上海果品外延基地,入沪蔬菜总量达12.6万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7.6%。农业,正在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丰富态势。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生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电子商务企业11万家,建成省级精品线路9条,打造休闲农业景点个,上半年全市网络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5亿元。绿色宜居,共建美丽新乡村从睢宁县城沿省道往北,在黄河故道南岸,一片环境优美的别墅群格外显眼。这里是睢宁县最早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样板——姚集镇高党社区。“几年前,我们社区还叫高党村,跟现在的样子比起来,就像是变戏法。”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万里介绍,高党社区共有户人,集中居住前,村庄布局零散,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高党旧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逐步推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占地多亩的集中居住区,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清华大学的专家规划设计,充分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利用天然汪塘建游园,借助自然集市改街区,延续了村庄个性,做到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姚集镇副镇长管超介绍。一些许久不曾走进农村的人,一定会为近年来徐州乡村环境的改变而感到震惊。和高党社区一样,短短几年时间里,尤其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已从原来“脏乱差”的落后村庄,变成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路网、绿化、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全,还有村史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百姓大舞台等服务设施,农民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资源。记者从农业和农村改革专项小组获悉,今年我市以实施新型镇村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持续推进中心镇和新型社区试点创建,有序推进9个中心镇(小城市)创建工作,全年共编排82个年度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1亿元。在去年安排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部署安排个村庄参与创建。此外,为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我市研究制订了《徐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到年打造个左右省级、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丰县、睢宁等地创新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沛县被确定为全省搬迁扶贫试点,睢宁启动建设8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7万余人已入住新居。全市农村持续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工程,环卫保洁体系覆盖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均达到96%,年底可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将实现质的飞跃。幸福和谐,塑造新时代农民去年底,习总书记的到来,让湖畔小村马庄火遍全国。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并不富裕的小村子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总书记“点赞”?前几天,许昌日报社的记者到马庄采风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走在村里,看不到无所事事的村民。工作日,他们在潘安湖景区、香包文化大院打工;业余时间,他们参加农民乐团、民俗文化表演团的演出,生活充实有奔头儿。“‘幸福、自信、乐观是今天马庄人的风貌,这得益于我们30年的文化坚守。我们在徐州地区不算最富有的,但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应该是走在了前列。’孟国栋一脸自豪。”这段话正阐释了马庄的魅力所在。农业在进步,农村在变化,钱袋子鼓起来的农民,更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良好的精神风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徐州,在农村,幸福和谐,已成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特质。新时代的徐州农民,早已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面貌,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开办家庭农场,创建各类合作社,发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共成立家庭农场个,近20万亩流转土地领取了经营权证。今年,已有6万人通过培训从“身份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创造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探索出的新的致富模式,也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致富路上的农民,还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今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家省级示范卫生室,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个,全市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到%,基础养老金标准及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适龄城乡居民参保与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从今年7月1日起,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元,城乡低保差距进一步缩小,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