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农村中年大妈”火了。
这位名叫“周海燕”的女士,凭借在直播间吹唢呐,短短半年间,直接涨粉80万。
根据其发布的视频来看,周海燕吹唢呐的主要场景,一般在她的家里。
她居住在安徽灵璧的一个小村庄里。
当她出现在视频中时,整幅画面里最贵的东西,可能就是她手里的那支唢呐了。
可是,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个农村妇女,一吹起唢呐,却像变了个人一样。
一支简单的唢呐,在她手里成了趁手“武器”。
网友们无论点什么曲目,她都信手拈来。
直播间从一开始的寥寥数人,最高时能有两三万人同时在线。
而正当大家都在暗自钦佩一个农村妇女学艺不易时,有心人随便一查,才发现这位女士,并不简单。
1、周海燕,隶属于安徽“周家班”中的一员,是周家班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听到这里,大家可千万别觉得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
据悉,安徽灵璧的“周家唢呐”,那可是曾走出国门,进入维也纳大厅演奏的中国乐队之一。
那为何,如今周海燕会沦落到在老家演奏的结局呢?
这只能说,是世事无常。
周家班传承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的第一代创始人,叫周景之。
而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应该是第二代传人,周文化。
周文化学艺的时候,民国还没开始,正处于清朝末年。
必须得说一句,那个年代,虽然落后,但是传统文化,还是相当盛行的。
想要学习唢呐这种可以谋生的手艺,那是需要拜师学艺,走一套正式的程序的。
而周文化学习唢呐,是与周景之学的。
从姓名上看,绝对是家族的长辈。
不过,现如今,所有的史料都已经无从查找了。
周文化最初并非安徽人,他其实是江苏睢宁县人。
清末兵战四起,周文化的家乡,也不免陷入了战火。
于是,他外出逃亡,进入了安徽,在如今周家班的家乡,落了脚。
吹唢呐,是曾经婚丧嫁娶必须要有的流程,所以,将其发展为自己吃饭的手艺,也并不让人意外。
很快,周文化将吹唢呐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两位,也就是周家班的第三代传人,周怀邦、周怀荣。
也就是在这一代,有了传人之后的周家班,正式有了传承。
至此,一个家族式的乐队落成了,周家唢呐的名声,也慢慢地打了出。
彼时,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老百姓没有不知道周家班大名的。
每逢各家有婚丧嫁娶的要求,那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周家班。
发展到最巅峰的时候,已经不是乐队找活,而是活等人了。
甚至,有一些要办婚事的家庭,如果请不到周家班子的人,便一直等,男不娶女不嫁。
可想而知,当时的周家班是有多辉煌。
但是,周家班的发展,毕竟离不开时代的打磨。
2、或许是因为地处偏僻,或许是觉得一群吹拉弹唱的翻不起什么风浪,总而言之,周家班,被整体完好的保存下来了。
当时接班的周家人,已经是第四代了。
也就是说,当时的门主,是四代传承人——周正玉。
学习唢呐,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从第四代开始,周家班的继承人,从前几代的二三人,正式扩展到了13人。
这种拥有正宗族谱传承的手艺班,不像其他传承,能随随便便以其他手段取胜。
周正玉从八岁开始学艺,12岁,就能带队单独演出。
他在十几岁时,就已经凭借手里的唢呐盛名远传。
不过,他并没有凭借名气就此吃老本,而是从未停下练习和进步的行程。
因为班底子名声在外,所以解放初期,周家班经常能接到官方的订单。
比如慰问军人、兴修水利、欢送新军等活动,都会请周家班来演奏。
因为频繁参加活动,周家班的名气迅速上升,周家班成为了周围屈指可数的“明星乐队”。
一时间,来拜师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很多偏远地方的人,都千里迢迢来到安徽灵璧周家班学习吹唢呐。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
周家班能在无数传统文化彻底消亡的时代,传承至今,并非没有原因。
传统文化,甚至我们如今说的,非遗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传承人的选拔,是相当苛刻的。
什么传男不传女啊,传嫡系不传外人啊,什么岁数不合适啊,身材、容貌、声音不符合啊。
确实,对于一门珍贵的手艺,看的贵重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老一辈的思想,一时转变不过来,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好的文化,是用来传承的。
多少老一辈,因为思想的固执,让一门好手艺彻底消逝。
或者,到了晚年,真的没有了传承渠道之后,才后悔,才开始寻找传人,这种事情,在曾经,几乎是比比皆是。
但是周家班并没有遵从这个规则。
3、建国后的周家班,思想先进,行动迅速。
对于远道而来学艺的学徒,他们不仅没有拒之门外,还扫榻相迎。
在技艺传授上,更是倾囊相授,从不藏私。
年后,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当时的第四代门主周正玉,甚至直接进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成为了学校的特聘教师。
周正玉在校内任职十几年,不仅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学生,还与来自大江南北的唢呐大师们互相切磋。
在本家所擅长的唢呐技艺上,周正玉还联合这些唢呐大师们,进行了改进和融合。
南北的艺术融合,班主的先进思想,让周家班在那个风雨飘零的年代,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盛世。
年,周正玉去世,这位老人家,一生学子无数,更是将代表周家班的菠林喇叭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晚年的周正玉,没有留在繁荣的城市中安享晚年,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灵璧,继续为大家吹唢呐。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乡亲们喜欢,俺就使劲吹。”
周家班的学习生活,是很艰苦的。
这些传人,刚刚断奶,就要离开母亲,与父亲同吃同住。
也就是说,最晚三四岁,就要开始学艺了。
周家虽说以唢呐闻名于世,但是,周家自古就要求传人们熟练掌握所有的吹拉乐器。
从前,音乐的教育资源不发达,所以一些周家人都是边演边练。
但是到了现代之后,周家的子弟,一般都会接受专业,系统的音乐院校教育。
当然,他们所学习的,都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专业。
比如,周家班的第七代传人——周啸风,他在上艺校的时候,就报名了京胡专业。
而他,也是周家班最年轻的一代。
到了周啸风这一代,其实周家班的发展,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了。
比如,早在年,周家班就接受了安徽卫视的专访。
年,他们与中央电视台一起,走进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演奏会。
年,周家班前去日本,进行友好交流活动。
同年,还参加了春晚的特别节目。
年,周家班的灵璧菠林喇叭被列在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名单里面。
而这个时候,也是菠林喇叭遭遇困境的时候。
4、四代班主周正玉对周家班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比如,在他之后的第五代传人中,已经出现了女性的影子。
没错,周家班的人最初的传人,都是男性,女性并没有作为传承人培养。
开头说的周海燕,就是第五代传人,“鼓乐四花”中的一员。
作为周家班最初的女性传承人之一,周海燕自然也接受了系统的乐器教育。
她也曾跟随周家班,走遍了大江南北,更是以周家班传人的身份,上了《星光大道》,闯下赫赫威名。
不过,尽管这些年周家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也摆不脱日渐困窘的境遇。
远的不说,先说——这三年。
根据对周海燕的采访,大家能知道,其实这几年,由于口罩原因,周家班的演出受到了很大影响。
其次,大家对如今传统乐器的市场,或多或少的也都有点了解。
周家班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其实国家给与他们的政策是很好的。
这些年来,他们也能走出安徽,走到知名的音乐大学课堂上,宣传自己的传统乐器。
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是学习这些的学生稍微感些兴趣。
现在,大家还是喜欢西方乐器比较多。
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的斗争,其实早就打响了。
虽然很多人都说,全世界的音乐不分家,但是二者日渐悬殊的学习人数,也早就将这个困境摆在大家眼前了。
已经55岁的周海燕表示,由于日渐严峻的形式,其实很多周家班的人,都去外面打工赚钱了。
没办法,没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
没有钱,那说什么梦想和传承呢?
她还说,刚开始,确实也很羡慕那些出去打工的人。
但是自己实在放不下家乡,和手里的唢呐。
如今,她有了直播设备,通过吹唢呐,一天晚上能有两三万人同时在线点歌。
因为吹的确实不错,所以周海燕经常能得到直播间观众的打赏和礼物。
对此,她表示很高兴。
现在,周海燕白天种地,晚上直播,直播时间大概在两到三个小时。
往往到了该下播的时候,观众不让走的情况。
所以,延长直播时间,是很常见的事情。
周海燕说了一句话:
“只要朋友们还愿意听,我就一直吹,吹到自己吹不动的那一天。”
而这句话,与周正玉所说的那句话何其相似。
5、菠林喇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巅峰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有被时代落下的时候。
周家班的传承,不腐朽,也不传统。
他们可以通过选拔外人的方式来传承自己的文化。
更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不断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
但是,在如今的情况下,依然会有没落的情况。
这并非一家的困境,而是许多非遗文化的困境。
而当人的努力起不到作用的时候,用更为先进的方式去跟上时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周海燕的直播,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我们期望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