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zuozhen.html
蜀国名将关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除了骁勇善战,关云长的侠肝义胆也被历代称颂。如潮赞誉中,“关羽入曹营”也是绕不开的一段。
关羽究竟为何入曹营?在曹营做了什么?脍炙人口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又因何而来呢?
一场兵败迫入曹营
不同于影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刻画与描写,史书中对关羽入曹营的记录只有寥寥数语:
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三国志·先主传》)
二十九个字的背后,却记着一笔蜀汉集团的辛酸账——徐州之战中的败绩。故事,得从官渡之战前夕说起。
建安三年(公元年)吕布进军偷袭刘备,攻占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北部的古邳镇),刘备败走,前来投靠曹操。左右一看,这必将是未来与主公争夺天下之人,纷纷劝曹操一刀了结刘备,曹公却心怀大志,甩下一句“不能因为杀一人失去天下之心”,大大方方地收留了刘备。
投靠曹操后,刘备受到的待遇绝对不差,按史书上的说法,曹操不仅上书为刘备讨来“左将军”一职,二人甚至称兄道弟、同吃同行。曹操绞尽脑汁要把刘备真正收入麾下,怎奈道不同不相为谋。衣带诏事件发作,拥有皇室血统的刘备,眼看着曹公“挟天子令诸侯”,本就心生不满,后又听到曹公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更觉朝不保夕,立马和董承等人谋划着要杀掉曹操。也是因缘际会,刘备被遣去截击袁术,没能动手,后来事情败露,曹操怒而杀掉董承等人,曹、刘短暂的兄友弟恭被现实打得稀碎,刘备趁机杀掉徐州刺史,攻占徐州(今山东及江苏部分地区),把下邳交给兄弟关羽镇守,自己则回到了小沛,后来还联合袁绍几度击退来犯的曹军,摆明了要和曹操对着干。
对曹操而言,各种拉拢手段悉数泡汤不说,更危险的是他嗅到了刘备的“危险”。那时,北部的袁绍来势汹汹,震慑住了不少曹操的手下,以至于许多人都劝曹操抓紧备战袁绍,曹操的态度却一百八十度转弯: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三国志·武帝纪》)
既是后患,焉能不除,再加上郭嘉等人的劝说,紧张局势下,曹操愣是腾出身来,决心扫除“刘备”这颗隐藏“地雷”。建安五年(公元年)曹操亲自征讨徐州,曹军所至,势如破竹,不仅生擒了夏侯博,还俘获了刘备的妻儿。兵败山倒,刘备再次丢妻弃子,只身逃走,投奔袁绍。随后曹操兵指下邳,直击关羽。曹公亲征,兵力悬殊,关羽自然不敌,很快败下阵来。
奉守蜀汉正统的罗贯中还在此处加上了几笔渲染,故事中,关羽和张辽立下三约,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要曹操善待刘备家眷,三是一旦知道刘备去向,便要立刻离开曹营。短短几句,写尽了云长的忠义。不过,根据史书记载,兵败之后,关羽直接降了曹操,入了曹营,至于个中曲折缘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身在敌营不忘前恩
许多戏文中有着“云长入曹营十二年”一说,事实上,关羽在曹操麾下仅仅待了半年不到。
历史上,曹操待关羽,虽无赠送赤兔马一类的感人情节,倒也是实打实的诚意满满。除了拜其为偏将军,更是处处以礼相待,连史书也没忍住,叹了句“礼之甚厚”。
关羽待曹操,也当得上一个“好”字,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关羽入营后不久,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来犯,东郡太守刘延在白马被死死围住,陷入困局。张辽和关羽被任命为先锋,前往迎敌,关羽一看见颜良的旗帜和伞盖,立刻驱马冲入万军之中,将颜良刺于马下,顺利带回颜良的首级,而“绍诸将莫能当者”,颜良一死,白马之围亦迎刃而解。
不过也有人曾疑惑,关羽为何要帮曹操解围,难道铁了心要弃刘备而去,另投他主?事实证明,十二年也好,半年也罢,刘备在关羽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分毫。说破了天,恐怕只能归到一个“义”字。这个“义”,让云长念着刘备,也帮了一把曹操。
人非草木,曹操的优待,关羽不是没反应,曹公的心思,云长也心知肚明。时间长了,曹操也有些按捺不住,这兄弟一点留下的意思都没有,算个什么事儿?思量再三,遣张辽去询之以私情。面对张辽的试探,关羽回答得斩钉截铁——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国志·关羽传》)
直白点说,曹公对我好我知道,但我铁了心这辈子跟着刘备,绝对不会抛弃他。没等张辽劝说,关羽又补了一刀: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报曹公乃去。”(《三国志·关羽传》)
这或许也是关羽立给自己的誓言——走是肯定会走的,但曹公的恩情,也必须报答。斩杀颜良、解围白马,关羽用行动证明,自己并非空口虚言。不过,报恩之后,关羽也奉守着对刘备的许诺,只愿早日离营,再不言其他。颜良死后,关羽获知刘备去向,曹操一面上报朝廷为关羽讨要封赏,一面看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关羽能待在自己身边的日子不长了。然而,孟德留才之念难消,又对关羽大加赏赐。这一次,云长再不受曹恩,他将这些赏赐悉数封存好,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拜别。
后曹操带领不到六百人的骑兵大败袁军,斩杀文丑,撤军返回官渡,关羽趁乱离营,奔赴袁绍军中投奔先主。
英雄惜英雄,见着关羽跑路,左右都想追击,曹公却拦了下来,叹了一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关羽传》)
“各为其主”这四个字,在曹营的这段时间,或许也一直扎根在关羽的心里。
过五关斩六将?“义”的书写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离开曹营后的经历更为传奇,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一会儿是关云长护着嫂嫂千里走单骑,一会儿又是过五关斩六将,先后突破东岭关、洛阳关、汜水关、荥阳关,斩杀孔秀、韩服、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等人,历尽万难,终在古城与刘备会面,方寻来兄弟团圆,夫妻团聚。
史书中确有提及刘备妻儿被曹操俘虏一事,而他们在曹营中的待遇,则鲜有笔墨涉及。按照故事的发展,或许可以推论,云长趁乱逃离曹营之时,也救刘备妻儿脱离了苦海,但面对关羽转身就走,曹操不仅没有喊打喊杀,还吩咐左右“勿追也”,更遑论设置关卡埋伏为难一说了。
专门论及云长和兄嫂故事的,反倒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毛宗岗所著的《三国志演义》,比《三国演义》中的描绘更为多元丰富。比方说,云长救嫂之前,还多了“秉烛达旦”的情节。这一段里面,曹公虽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却略施小计让当事人“破戒”,在归程中让关羽和自己的嫂嫂共处一室。云长自然没让曹操得逞,自己手持着蜡烛,在嫂嫂的门外,站了整整一夜,毫无疲倦之色。
据考证,“秉烛达旦”和后来被删掉的“关羽斩貂蝉”其实都脱胎于戏文演绎,就连毛宗岗本人也知道并非事实,还明文坦白了自己硬是留下这一情节的考虑——
关云长秉烛达旦一事,操欲乱其上下内外之礼,设心亦甚恶矣……(曹操)欲以此试关公。奸雄之奸,真是如鬼如蜮。(《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总评)
和此类似的还有另外一段情节,就是“千里走单骑”。正是在这一段中,书中对关羽的称呼从“关某”/“云长”变为了“关公”,有学者据此推断,这是个经后人杜撰才得以入册的故事。曾经的魏都、当今的河南许昌,还有一座灞陵桥,被传为关羽拜别曹操之处。
而根据记载,真正的灞陵桥位于长安的灞水之上,静卧在许昌的这座桥和它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甚至连名字都不同。有研究推断,《三国志平话》中,关羽辞别曹操之事发生在长安,而嘉靖版的《三国演义》中,这一出发点又被改为许都,却又把原文中灞陵桥的名称保存了下来。还有学者考证,按理说急于寻找大哥的关羽应该直往河北去,可按照《三国演义》“过五关”的路线走下来,纯属放着直路不行偏绕弯路,非要兜一个大圈子。几多出入,也就让“千里走单骑”一说更多几重续写与艺术色彩。
后世还原出的关羽“过五关”路线图。来源/马宝记《关羽图传》,图由学者许盘清所绘制
那毛宗岗如此行文用意何在呢?日本学者渡边义浩专门做过推测,这不仅照应了云长“义绝”之称,更为后来关羽义释曹操埋下伏笔。毕竟按原著说法,虽然曹操放走关羽的政令没有通达而使云长与嫂嫂饱受搓磨,可关羽遇见拦路者,也不管是不是曹操亲信,上来就砍。最终关羽倒是成功和刘备会师,可曹公这损兵折将的冤屈又往何处诉?然而,曹操并没有记恨关羽,更无问罪,一来二去,也算曹公恩德,关羽后来放走曹操,也就能说通了。
绕来绕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义”字。事实上,关羽后期的表现真没有辜负这个字半分。北伐襄阳、斩庞德、擒于禁,甚至来势凶猛到逼得曹操动了迁都以避锋芒的心思,史书神赞为“威震华夏”。关羽对待刘备的忠义还得到了对手盖章,在落入孙权手后,后者倒是有心留关羽一命,用来对抗刘备和曹操,左右一看,立马劝阻——
“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迁都。今岂可生!”(《三国志·蜀记裴松之注》)
大概意思是:主公啊,关羽一定会死心塌地跟着刘备,不可能真心归顺你啊,曹操不杀关羽那是他傻,咱可别做这个冤大头。
很显然,孙权听了进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关羽与其子殒命于孙权之手。后来,关羽的首级被送到了曹营,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
云长身故,属于他的传奇故事却愈写愈烈。许多戏文桥段应运而生,关羽身故的荆楚之地还自发为其建立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供奉。宋哲宗为关帝庙赐额“先烈庙”,宋徽宗更是四次为其封爵赐号,宋孝宗再度加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在清代,光乾隆年间,京内的关庙就有一百一十六座,除了康熙帝没有直接赐封外,几乎历代皇帝都为关羽新加了封号。
横刀立马,守卫一方。古去今来,在无数的续写与描摹中,关羽悄然走出了争霸乱世,走入了千家万户,化作守护后世内心中那束光亮的精神图腾。沉睡在历史中的关氏云长不会知道,千余年后的当下,人们还念叨着他当年勇入曹营的故事,诉说着他往日的神勇。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集解[M].中华书局,2.
[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三国志平话[M].古典文学出版社,.
[3]渡边义浩.李晓倩译.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马宝记,许盘清著.关羽图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5](明)罗贯中编次.倪友葵点注.三国演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